但是如此高的利息,就连购买贴票的人都会为钱庄担心,在金融市场上“最容易引起恐慌的就是恐慌本身”。正如剧中,在日昌和无法兑现的人开始在日昌和门外低价出售日昌和贴票,这样的现象无疑将使所有的投资者都开始怀疑日昌和的兑付能力,日昌和的信誉一泻千里,沈四海想要在人们的恐慌中挽回局面已经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在历史现实中,滥发贴票的做法,当时的钱庄最初还能应付,但随着贴票钱庄越来越多、规模越来越大、利息越来越高,1897年11月底发生了贴票钱庄不能兑现的状况 ,一时恐慌情绪充斥市场,购买贴票的人纷纷要求提现,大量的提现需求最终压垮了十多家钱庄。
在电视剧中,最后日昌和就是由于缺乏现银,被恐慌的提现者压垮。不过,在剧中编剧还是给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,周莹看到由于日昌和的倒闭,大量百姓遭受损失,心中不忍最终为日昌和提供了流动性,救活的日昌和也挽回了大量百姓的损失。
但在真实的历史中,那些购买钱庄贴票的百姓并没有得到谁的同情。在大量钱庄倒闭后,受害最多的依旧是广大的小额存户。
流动性枯竭 高杠杆坍塌
贴票,抛开高息乱象外,在当时还是属于一项比较好金融创新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,解决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。但在剧中,发行贴票并没有解决沈四海流动性问题,反而让他栽在流动性不足上。
“沈四海200万两银子做500万两银子的生意”这是剧中周莹为沈四海总结的破产原因。周莹在面对沈四海的“金融创新”时,找到了破绽,这就是高杠杆下的流动性风险激增。
在剧中,周莹将大量现银存入日昌和,让沈四海放松了对流动性不足的警惕性。然后在找人冒充广东商人将大量生丝转给杜明礼(沈四海合作伙伴),套出了沈四海的现银。在沈四海流动性变紧之后,再集中将此前存入日昌和的现银全部取出,让流动性枯竭的沈四海向覆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因此,从古至今流动性对于钱庄、银行甚至是实体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指标。杠杆再好,也不能加的太高,特别是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,“高杠杆”可能带来的风险或是致命的。
通俗的说,加杠杆就是“借钱”,借来的钱就可以充当流动性,但借来的总是要还的,当还钱的时候,流动性就会变差。
正如美国次贷危机,危机前美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,金融机构以房贷为基础创造的证券化金融产品始终有买家,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,杠杆率也不断提高,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。但当房价出现翻转,证券化金融产品突然卖不出去了,加上前期销售产品的兑付压力,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得紧缩。金融产品价格急转直下,做多的机构大量破产。
视角转到沈四海身上,事实上,如果在周莹套出自己现银之后,沈四海还能继续大量卖出贴票,“借新还旧”那么流动性就不会出现问题。到期500万两,就卖出500万两新的贴票用以兑现此时的到期贴票,沈四海便有可能渡过难关。
然而,编剧并没有给沈四海机会,在日昌和门外低价抛售贴票的人已经宣告了日昌和贴票的“死刑”,不会再有人去日昌和以原价购买贴票。就像美国次贷危机时的房价下跌,过高的金融杠杆,让风险激增,投资者已经不再愿意冒风险去向日昌和注入新的流动性,日昌和的资金链断掉了。高杠杆成了沈四海头顶上随时会下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当然,沈四海为了度过难关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。现在观点一般认为,“去杠杆”有两种办法:一种是减少资产、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,即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;二是扩大股权资本,即增加自有资本规模。在剧中,沈四海采取了第二种办法,即找日昌和的另一个股东杜明礼,让他向王爷要钱注入日昌和,这就是扩大自有资本规模。但失败了,不仅如此,杜明礼还落井下石,将日昌和仅剩的一点流动性也提走了。
一个不成熟的市场,一个冒进的商人,一个同床异梦的队友。事实上,即便周莹不做什么,沈四海的高杆杆与流动性危机也迟早会覆灭他的商业帝国。
来源:北京参考记者 陈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