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一、库存总量高,到底高在哪里?
二、库存低就一定好吗?你确定?
三、库存周转天数真的有分析清楚吗?
四、哪些库存是“在账上”,但“动不了”的?
五、到底有多少库存是“计划之外”的?
六、安全库存到底是怎么算的?算得准吗?
七、库存是否存在“冗余品类”?
八、哪些库存其实“不该你来压”?
九、库存价值波动是否影响了你的成本核算?
十、你有没有建立一套“库存预警机制”?
写在最后:库存不是管出来的,是算出来、盯出来、动出来的
库存分析,不懂这十个关键问题,难做好管理!
很多人一谈库存,就说“我们库太高了”“东西压着出不去”“仓都快放不下了”——但你真让他讲讲,到底是什么物料压得多、是不是结构有问题、转得慢是因为什么……多半说不清。
要么就是一堆表格拉出来,各种SKU、各种数字,但讲完之后你会发现,大家看懂了数据,却还是不知道该干嘛。
说白了,库存这件事啊,不是光看“数量”“金额”就能管好的,它本质是一个“动态流动系统”
——涉及计划、采购、销售、物流、财务,甚至跟客户行为、季节变化、市场策略都有关系。
所以想把库存管好,靠经验不够,靠系统也不够,得有一套清晰的分析逻辑,抓住几个关键问题,才能看明白、想清楚、动得了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:
库存分析,如果连这10个关键问题都搞不清楚,那你说你要“管好库存”,基本没戏。
老规矩,先给大家送上一套《制造业数字化全流程资料包》,建议大家在看本文之前也能提前了解一下制造业数字化的全流程,要知道数字化转型不是只做好库存分析就行的,有需要的点击下面的卡片就能下载:制造业数字化全流程资料包 - 帆软数字化资料中心
一、库存总量高,到底高在哪里?
很多人说“库存太多”,那问题来了:高在哪里?
是整体都高?还是某几个SKU占了绝大部分?是新产品推不动?还是老品回不来?
建议你先做一件事:拉一张“库存分布结构表”。
比如按金额排名、按周转天数、按SKU类别拆一下,你会发现
——可能80%的库存金额,都集中在20%的SKU上。而这20%里,又可能一半是老品,一半是新品。
再细拆一点:
是在总仓高?还是门店压?是原材料?在制品?还是成品?是畅销品没调拨好,还是呆滞品没人管?
库存高,不可怕,可怕的是——不知道高在哪里。
二、库存低就一定好吗?你确定?
不少人以为“库存越少越好”,这其实是个误区。
库存低,有时候是断货、备货不足、计划混乱的表现。特别是做快消、电商、零售的,库存过低会直接影响销量。
所以正确的分析方法不是“追求库存最小”,而是看库存有没有处在合理区间。
怎么判断?
跟销售预测比:库存覆盖天数是否满足安全天数?跟历史数据比:波动区间是不是过大?跟交付要求比:备货能力够不够支撑订单履约?
一句话:库存低,不等于库存好。可用性 + 灵活性 +结构健康,才是核心。
三、库存周转天数真的有分析清楚吗?
周转天数,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指标了,但也最容易“看热闹”。
很多企业拉个“平均库存周转天数”出来,发现数字还不错,就以为没问题。但平均值最容易掩盖结构问题。
正确做法应该是:
分SKU/品类拉周转计算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对比不同仓、不同地区、不同销售渠道的周转表现
再进阶一点:拉出每个SKU的最近一次出库时间,看看“最后一次动”的时间有多久没变了。
你会发现,整体看起来转得快,其实有一批货,压根就没动。
四、哪些库存是“在账上”,但“动不了”的?
库存不是你看着数字好看就行的,有些库存是“账面上在”,但你根本用不了”的。
比如:
冻结库存(品质问题、退货待处理)客户定制的产品(无法转卖)缺一个关键配件无法组装的半成品成本太高,不愿再推的“压价型库存”
建议拉一张“不可用库存结构表”,列出:
库存状态分类(可用、冻结、呆滞、调拨中等)金额/SKU数占比最近动销时间 + 问题备注
这部分库存,就像你账上的“死钱”,不清不行。
五、到底有多少库存是“计划之外”的?
很多库存超标,其实不是因为销售差,而是计划没控住。
常见的几个坑:
销售计划变化太快,采购还没反应过来为了抢资源,采购多下单(特别是“习惯性备货”)生产多做了一批“顺便一起”,结果一堆压仓
你需要分析:
实际库存 vs 计划库存 差多少?哪些SKU超出计划最多?是谁下的单?基于什么预测?哪些生产单“多做”?是一次性的?还是系统性问题?
数据拉出来一看,可能你就会发现:有些库存是因为“多想一步”,但想错了。
六、安全库存到底是怎么算的?算得准吗?
你问十个公司安全库存怎么算,可能有七八个都说不上来。
最常见的情况是:“拍脑袋定的”。
但实际上,安全库存应该基于销量波动+交付周期+服务水平去动态设定。
建议的分析步骤:
拉SKU过去三个月销量数据 → 算标准差看供应周期的波动区间设定一个服务水平目标(比如95%不缺货)用基本公式推算:安全库存 = z值 × 销售波动 × √补货周期
你只要建了一个简单的动态计算模型,不说100%精准,至少比“经验拍板”靠谱得多。
七、库存是否存在“冗余品类”?
有些库存压得多,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卖不掉,而是因为你品类重叠太严重。
比如:
同样功能的零件,有5种型号配件中两个SKU只有颜色不同,但仓里都压着不同门店自己下单,结果SKU重复率高得吓人
建议你做一件事:拉SKU的功能分类、销量、库存周转三指标联动分析。
如果某些SKU销量极低、库存却在,且可以和其他SKU合并功能,那就可以考虑合并、淘汰、转型。
你会发现,有时候不是卖不出去,而是压根不该进这么多“类似的SKU”。
八、哪些库存其实“不该你来压”?
这个问题很多供应链、仓库经理都心里有苦说不出。
明明是销售定制的、客户退回来的、研发试用的、商务促销备的,最后都堆你仓库里不走了。
这部分库存,说白了,不是供应链的问题,而是组织协作没定好。
建议你在库存分析里加一个字段:“责任部门”或者“业务来源”分类。
把库存金额按业务来源归属拉出来:
客户定制品未出库商务活动预备品未清理渠道返货未二次处理测试/样品积压未回收
然后找老板开会定规矩:这类库存谁审批、谁清理、谁负责。
九、库存价值波动是否影响了你的成本核算?
库存不仅是“仓库的事”,也是财务的事。尤其是:
做标准成本核算的企业做月度结算/成本结转的企业有大额在制品和原材料储备的企业
库存周转慢、计价错误、跌价不提、呆料未清,都会让你的成本核算失真。
建议你关注以下财务相关指标:
库存跌价准备计提金额呆滞品比例库存与成本匹配程度(月末库存 = 销售产出?)成本结转差异分析
库存问题拖得久了,影响的不只是仓库,而是利润表上那条“毛利率”。
十、你有没有建立一套“库存预警机制”?
最后一个问题:你有没有用一套指标体系,提前发现问题,而不是等仓库爆了再救火?
建议你在BI系统里(没有也可以Excel实现)建立以下预警规则:
某SKU库存超过计划2倍,红灯预警周转天数 > 90天,标记为“预呆滞”安全库存 < 实际库存×0.6,提示“缺货风险”累计30天无出库记录,推送“低动销提醒”
库存分析不是一次性的报告,而是一个长期可视、动态追踪、及时干预的过程。
你得让团队“能看、能懂、能动”,而不是“等财务说我们压了几百万了才开始慌”。
写在最后:库存不是管出来的,是算出来、盯出来、动出来的
很多企业觉得库存管不住,是因为系统不够强、人太多太乱,其实归根结底——是“没搞清楚关键问题”。
库存分析做得好,不是你图表画得多漂亮,而是你能:
把关键问题一个个找出来用数据支撑你的判断推出具体动作去改
你要的是:先看清,再说清,最后动起来。
这10个问题,其实就是一套基础的库存思维框架。你只要真把这10个问题分析一遍、说一遍、改一遍,库存不敢说马上就理想,但至少不会再“乱”了。
库存分析,不是仓库在看,也不该只让一个人背锅。 这是一个跨部门共同参与、系统思考、数据驱动的管理动作。
希望看完这篇,你能带着这10个问题,回去把你们的库存账本、系统数据、业务场景都对一遍——
看明白的,就是你能降下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