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苋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苋科植物刺苋的根或全草。夏、秋可采。
【原形态】
刺苋(《台湾府志》),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厘米至1米左右,多分枝。茎有时呈红色,下部光滑,上部稍有毛。叶互生;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4~10厘米,宽1~3厘米,两端渐狭,全缘或微波状,中脉背面隆起,先端有细刺;叶柄几与叶片等长或稍短;叶腋有坚刺1对。花单性,雌花簇生于叶腋,呈球状;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;花小,绿色或绿白色,刺毛状苞片约与萼片同长成过之;萼片5;雄蕊5。胞果近卵形,盖裂。花果期5~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野生于荒地或园圃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等地。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味甘,性寒,无毒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味淡,性寒。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甘,冷利,无毒。
性状
主根长圆锥形,有的具分枝,稍木质。茎圆柱形,多分枝,棕红色或棕绿色。叶互生,叶片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4-10cm,宽1-3cm,先端有细刺,全缘或微波状;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短,叶腋有坚刺1对。雄花集成顶生圆锥花序,雌花簇生于叶腋。胞果近卵形,盖裂。气微,味淡。